《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原名为《文科教学》,为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内部刊物”。1985年,增办了《理科教学》。1998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文件(《关于同意创办3种学报类期刊的批复》,新出期[1998]837号)的批复,学校将文科、理科学报合二为一,更名为《集宁师专学报》,由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发行范围为公开,文种为汉文,开本为16K,96页码,季刊。
从2000年第4期起,获得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7171。自此,《集宁师专学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5─1195∕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1009-7171;2011年8月,《集宁师专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集宁师范学院学报》,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5-1360/G4,发行范围为公开,文种为汉文,刊期为季刊,开本为大16K。2012年4月经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码系统中国国家中心审核通过,《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5-3771。2016年1月起,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其他登记事项不变。年,学报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学报的办刊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交流学术经验、活跃学术气氛、展示学术成果、培养学术队伍、促进学科发展,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做贡献。学报坚持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相结合;栏目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现实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出版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我校办学体制的几经变化,《集宁师范学院学报》走过了30多年曲折的办刊历程。学报经历了无刊号的内部刊物阶段,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的内部出版物阶段,和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发展阶段。也经历了机构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编辑人员也几经更替、充实。
学报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历任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尤其是学报的历任负责人和编辑人员,凭着对学术的执着,对科研的热忱,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地默默工作着,为学报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和智慧。通过他们的努力,不仅使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得以发表,学报的策划、编排、印制、装帧步步提高,而且培育了一批批潜心科研的作者。
1980年学报初创之时,亦即高考恢复不久,为了满足学校教学研究的需要,遂将刊物取名为《文科教学》。《文科教学》在当时西部的同类级高校中是创办较早的学术性刊物。编委会成员有王琦(主编)、卢斯飞(副主编),吴佩琳(副主编)、刘玉良、俞越龙、张宝荣、张培中、潘继业、李安福。
学报初创,虽缺乏经验,但刊物装帧及所刊文章质量,在当时同类级学报中名列前茅,受到同行的好评,在学术界有良好的反响。当时,为学报题名的有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黄苗子先生、启功先生,本刊稿件来源十分广泛,涉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白夜、柏生先生,《当代》杂志主编何启治先生,著名作家碧野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著名专家王利器先生,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国凡教授,都积极为学报投稿,以表支持。包头师范学院丁尔纲先生的《〈狂人日记〉简论——兼和张惠仁同志商榷几个问题》(1981年第2期)、张铁荣的《浅谈鲁迅几篇小说写作时的思想——兼与艾斐同志商榷》(1981年第3期)等文章,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争论,促进了学术发展。加之本刊的一些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中国文学研究年鉴》等复印或索引,本刊的知名度、影响力大增。旋后,全国各地稿件纷沓而至,《文科教学》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
1980年至1985年《文科教学》一直是属于内部刊物,还没有刊号。直到1986年,在宋生贵老师的积极申请下,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文科教学》为内部刊物,出版物号为内蒙古自治区内文出准字(86)第67号。1987年,《文科教学》又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改出版物号为内蒙古自治区内部报刊准印证:(NI15)字第1006;1991年第2期至1996第1期改刊号:NZ15——1131\GZ;1996第2期——1997年第2期又改刊号为:0108。
《文科教学》主编为惠俊智老师,副主编为孙继善、李安福老师,宋生贵老师主要负责学报编辑业务工作,承担编辑工作的还有石亚川、高建新、樊广平老师等。在此期间《文科教学》刊号几经变换,办刊经费十分紧张,办公条件相当简陋,编辑人员均为兼职,但刊物质量步步提升,原发文章的转载、转摘、索引率在同类级的学报中名列前茅。《文科教学》既成为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重要学术窗口。由于刊物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仅吸引了国内一批专家的关注,而且吸引来了一批高水平的稿件,刊物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加坡国立中文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都来信索刊。刊物质量的逐步提高为申请正式刊号并得到批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件(《关于同意创办3种学报类期刊的批复》,新出期[1998]837号)批复,更名为《集宁师专学报》,由“内部学报”转为学报类正式期刊(CN15─1195∕G4);1998年第一期刊物正式更名为《集宁师专学报》(版权页标注的刊号为:0107)。1999年《集宁师专学报》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件《关于同意创办3种学报类期刊的批复》正式启用刊号:CN15─1195∕G4。学报主编孔庆连;常务副主编石亚川、李进才;执行编辑萧晓燕。
随着《文科教学》的不断发展,根据需要,1985年,我校又申请增办了《理科教学》(1985年出版第一期),主编为郭文富,责任编辑刁庆骥,1988年出版总第二期,主编郭文富,责任编辑李进才,《理科教学》此时为内部发行,还无刊号;1994年《理科教学》更名为《乌兰察布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仍无刊号;199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乌兰察布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内部刊物,内部刊号为:内蒙古自治区内部期刊准印证第0226号,刊期为半年刊,汉文,16K,80页码;主编孔庆连,责任编辑李进才。1997年《乌兰察布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集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内部刊号为内蒙古自治区内部期刊准印证第0226号,刊期为半年刊,汉文,16K,80页码;主编孔庆连,责任编辑李进才。
1999年开始文理科合并办刊,刊名为《集宁师专学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5─1195∕G4;主编孔庆连;常务副主编石亚川、李进才。按照国家出版署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学校正式成立了学报编辑部。主编孔庆连(校长,兼任);副主编有孙继善、田智、石亚川、南其容(常务)、李进才(常务,负责自然科学类)。学报编辑部主任南其容,编辑部副主任石亚川、李进才;工作人员有:萧晓燕、宋菊、孙辉、张秀等;2003年学校党委决定成立了编辑部党支部,支部书记为李进才。至此,本刊在人员编制上方趋正规。
2004年,南其容任学报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李进才任学报常务副主编、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工作人员有萧晓燕、宋菊、孙辉、张秀。
2006年,学校又对学报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实,南其容任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李进才任学报常务副主编(负责自然科学类)、编辑部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张富任学报常务副主编(负责社会科学类),编辑部副主任,工作人员有:萧晓燕、孙辉、宋菊、张秀、郭鹏。
2008年9月,学校迎来了五十年华诞,学报编辑部为纪念学校建校五十年,出版了学报纪念刊,编辑印制了《集宁师专学报总目录》(1980-2008),举办了纪念学报出版百期座谈会,党委副书记、校长于杰勇,党委副书记许卫,党委委员、副校长田智,党委委员、副校长赵刚,党委委员、体育系主任朱俊仙出席了座谈会。于杰勇校长做了重要讲话,对学报工作给予了肯定,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并表示对学报工作给予积极大力的支持。分管学报工作的田智副校长亲自主持了座谈会。在学报曾经工作过的老领导惠俊智、孙继善、李安福、宋生贵、郭文富等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2008年12月2日,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内蒙古高校学报研究会在包头召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报工作会议,我校学报荣获“内蒙古高校特色学报奖”,我校学报编辑部南其容、李进才获“内蒙古高校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张富获“内蒙古高校学报优秀编辑奖”。
200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在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召开第五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张富当选为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青年委员会主任。
2009年3月,教育部批准在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集宁师范学院,我校晋升为普通本科高校。
2011年8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5-1360/G4,发行范围公开,文种为汉文,刊期季刊,开本大16K。2012年4月经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码系统中国国家中心审核通过,《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5-3771,2012年4月办理完成了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条形码中心给定的期刊条形码。《集宁师专学报》更名为《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开始《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正式出版发行。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谭福贵(院长,兼任);编委会副主任、主编田智(副院长,兼任);常务副主编张富。学报编辑部主任、学报党支部书记张富,编辑部副主任冯有良,学报编辑室主任郅慧,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还有宋菊、张秀、孙辉、郭鹏、盛团珍。
2014年1月,赵国才任学报编辑部党支部书记、主任。编辑部副主任冯有良,学报编辑室主任郅慧,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还有宋菊、张秀、孙辉、盛团珍。
2015年,《集宁师范学院学报》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首批A类学术期刊(新出报刊司[2015]525号)。
2016年7月,荣获首届内蒙古高校学报出版质量优秀奖。
2016年9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朱玉东(院长,兼任);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李凤斌(副院长,兼任)。
2016年11月,学报分设文科编辑室(郅慧任主任)、理科编辑室(盛团珍任主任)。
2018年11月,孙振涛任学报编辑部党支部书记、编辑部主任。编辑部副主任冯有良,学报编辑室主任郅慧,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还有宋菊、孙辉、盛团珍。外聘: 樊伟峻(校对),高峰(英文翻译)。
2020年3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并把二维码印在了每一篇文章上。
2021年5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李树林(院长,兼任)。
2021年6月,学报编辑部召开编委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总结《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2020年工作;讨论《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十四五”时期转型发展问题,并提出学报由“科研型”向“教研型”转型的总体思路。
2021年9月,杨瑞芳任学报编辑部党支部书记、编辑部主任,刘拴成任编辑部副主任。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有郅慧、宋菊、孙辉、盛团珍。
2021年11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成员换届,遴选幺秀杰等29人为编委会成员。外聘:樊伟竣、李安伟(文科校对)、冯有良(理科校对),高峰、闫晓云(英文校对)。
2022年4月,学报编辑部整合文科编辑室和理科编辑室,设立学报编辑室,盛团珍任科长。
2022年9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刘春(院长,兼任)。
2022年,学报编辑部把复审专家遴选纳入学校的协同提质计划,从首都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遴选审稿专家30多人,此外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云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遴选审稿专家20多人,组建起一支高质量的外审专家队伍,基本满足了《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各栏目的审稿需求。
2023年1月,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李景杰(副院长,兼任);
2023年5月,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拓俊杰(副院长,兼任);
2023年8月,学报编辑部召开编委会会议,会议邀请了内蒙古大学张志忠教授、魏永贵教授、冯文开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万奇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徐英教授出席。拓俊杰主持主题发言会议,刘春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与会嘉宾进行了主题发言交流,大家主要围绕学报经费支持、合作交流、提升质量、信息化水平、扩大影响力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杨瑞芳主持了自由交流发言会议,会议通过了《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章程》(修订版)。
2023年11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朱玉东(校党委书记,兼任)。
2024年5月,张波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冯海霞任学报编辑室副科长。
2024年5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张宝成(校党委书记,兼任)。
2024年6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申请开通知网首发功能,提高稿件的刊发速度。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的相关规定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办刊,践行办刊宗旨。学报有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一些学术性文摘、刊物及年鉴转载、转摘、索引。1994年起,《集宁师专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到2024年,走过了47年的发展历程。47多年来,《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已成为集宁师范学院对外的学术窗口,吸引了学术界的目光,也通过这个平台培养了一批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
47年的发展历程,既有取得骄人成绩的发展阶段,又有值得我们深思的经验教训。回顾历史,深深为学报前辈们的秉持学术,求真严谨,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所感动,为学报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这些都激励和鞭策着后继的学报人循着前辈的足迹,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努力工作,创造学报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