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有意义学习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知识学习探析

    周鹏生;

    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亟需创新,其中掌握有意义学习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知识学习需要关注有意义学习的各个方面,但最重要而且最容易解决的是提供先行组织者、促进认知同化和提升内驱力。先行组织者的内容能为正式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知识提供适当的“观念固定点”,要把先行组织者作为课堂过程的组织技术来建构教学模式;认知同化过程就是大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同化新知识的过程,要通过加强程序性知识教学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要通过提升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三个变量(即可利用程度、可辨别程度、稳定程度),促进认知同化顺利完成;需要利用动力机制帮助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创新意识,重点通过讲好导入课、创设学习情境、利用提取练习效应等方面帮助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2025年04期 v.47;No.18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精神生产“异化”的理论突围

    张琪乐;胡文婧;

    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形成以生产性问题为重心的精神生产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异化本质。当前,我国精神生产的“供给—传播—需求”各环节面临不同程度的异化冲击,这阻碍了人民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景。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出发,解决精神生产异化须坚守精神生产社会主义属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优化数字智能为技术支持,坚持社会效益、以人为本,这对提升我国精神产品质量、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47;No.189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北疆文化研究

  • 中华文化内在结构视域下内蒙古北疆文化的共享性生成

    赵作为;赵石霞;

    中华文化兼具共同性与差异性,这一内在结构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又展现了其独特的地域和族群特色。通过积极性族际互动、中性族际互动、对抗性族际互动,北疆文化在合作、置换、互惠、竞争、对抗和冲突中增进了共同性,尊重和包容了差异性并表现为在生活方式、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一致取向。因此,要在增进共同性和包容差异性的基础上以公共性北疆文化实践为路径,充分挖掘和展现北疆文化符号中各民族交融的文化记忆,做好话语储备;打造北疆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北疆文化传播;构建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北疆文化传播效能,以实现北疆文化的共享性生成。

    2025年04期 v.47;No.189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弹汗山地望新探

    王英维;

    东汉桓灵两朝时期,檀石槐在塞外匈奴故地建立起鲜卑大联盟,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弹汗山在雁门郡的正北,高柳城的西北,云中郡的东北。即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的磨子山,歠仇水就是发源于磨子山上的磨子山河。檀石槐立庭于此,夏季可到黄旗海以北草原一带驻牧,作为夏营地。冬季可在黄旗海以北的阴山山谷地带驻牧,作为冬营地。黄旗海周边地带皆发现有檀石槐时期的鲜卑遗存,距离磨子山皆在100里上下,更加证明磨子山就是弹汗山。

    2025年04期 v.47;No.18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研究

  •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创新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王慧春;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基础,以服务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共同价值观念为联结的学生教育生活成长共同体,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制创新。三全育人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创新构建要遵循突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强化以平台支撑为保障,在结构层面精心设计布局,在内容层面创新优化,通过党建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文化建设、数字赋能、制度保障,凝聚全员力量,贯通全程培养,衔接全方位育人,构建联动整合的育人新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以学生社区建设实效检验“三全育人”实际成果。

    2025年04期 v.47;No.189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

    刘璐;郝晓宏;温清芳;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战略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深层文化基因载体,对民族地区高校构建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具有独特的赋能价值。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民族地区高校以“课程建设为根系、多元活动为枝干、区域文化资源为沃土、智能技术为养料”的立体化实践路径。“根系深耕、枝干舒展、沃土滋养、养料蓄力”的协同教育生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课程思政的理论素材、文化育人的鲜活场景、技术创新的赋能载体,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更为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兼具文化厚度与科技温度的实践范式,助力民族地区高校构建教育新形态。

    2025年04期 v.47;No.18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语文教师“以文化人”管窥

    刘春芳;李俊;

    “以文化人”是中华文明史上逐步形成的一个概念,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延展丰富的过程,以之化育百姓的思想在《周易》中已有记载,历经百代不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与“以文化人”的关系更为天然,实现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目标,语文教师须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厚植文化底蕴,将隐现于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文明”“文化”元素提炼、整合并融入语文教学过程,养成学生文化自信和博大的胸怀气度,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2025年04期 v.47;No.189 44-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课程与教学

  • 基于高考命题分析的思政教学建议

    乔智节;胡志胜;

    本文基于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政治试题,从一线教师视角探讨了高考命题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文章强调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注重情境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教”知识向“养”能力转变,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建议教师通过高考自测自评、比较分析法等方式,深入分析真题,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并以真题为抓手,动态跟进分析,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2025年04期 v.47;No.18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规划体制转型背景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刘晓靓;王腾;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课程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改革等也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课程体系”的概念,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课程和相关课程打包形成“课程体系”,统筹安排作业内容,在一系列现有课程中补充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知识点,多门课程作业共用基地,引导学生养成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应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型的实践要求。

    2025年04期 v.47;No.189 55-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对策分析——以八段锦教学为例

    林秋;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与发展受到广泛重视。本文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八段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与发展策略,即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强化、资源整合与设施建设完善以及学生参与机制的增强等方面,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为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提供实践范例,对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校园文化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25年04期 v.47;No.18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艺术

  • 论清华简《耆夜》的文本性质——兼论商末周方的独立地位

    刘洁;

    清华简《耆夜》篇约作于战国中晚期,记叙武王八年伐耆得胜后,于文王太室酬将、赋诗的故事。学界已有研究多倾向于将《耆夜》置于饮至礼的语境中解读,但考查周初青铜器铭文及相关传世文献后可知,《耆夜》的酬将书写缺少饮至礼卜日、献功、赏赐等关键环节,缺少庆功的喜乐氛围,并非为“饮至礼”的记录,作者的目的在于借周公之口向统治者传达“康乐毋荒”的观念,意在讽谏。从文本内容看,武王祭祀的空间选择,是对商朝“殷的先祖是商王和封侯共同的保护神”的公然挑战,表明商代末期实力强大的方国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也暗示出商王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2025年04期 v.47;No.189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作为他者的女性叙事——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暂坐》

    傅钱余;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暂坐》试图用十多个女子的关系去叙述众生相,呈现一种“泼烦琐碎”的叙述风格。生活现实本身与因果无常似是小说的主题预设,细致真实的细节刻画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小说功力。然而,值得讨论的是,在男性视野下这部作品的女性形象成为一种假想。刻板的因果和缺席的洞见,也使得小说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如果创作者不对社会问题进行深邃而本质的思考,不对人性困境进行审慎的挖掘,那么作品就会欠缺深度和厚重。

    2025年04期 v.47;No.18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游戏助力国家形象的扩圈与再塑——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刘璨;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新兴的媒介形态与文化传播渠道,在助力国家形象的扩圈与塑造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数字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从共享、共融、共情、共创四个维度阐述中国数字游戏的国际化特征,通过引入“文化冰山”模型,立足“视听层”“知识层”“观念层”三个维度由浅入深来挖掘数字游戏助力国家形象的扩圈方式,并提出跨文化传播、全媒体赋能与多业态融合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创新路径。

    2025年04期 v.47;No.189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刍议额济纳汉简书法的自然美

    余浩楠;上官文金;骆锦芳;

    自然美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构成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的重要内容。书法艺术是根植于中国美学思想发展起来的,历代诸多书法理论都重视对自然美这一范畴的讨论。因此,无论是书法艺术的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欣赏,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审美主体对自然美的观照。额济纳汉简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产生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简牍书法的审美风貌,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隶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因此,以自然美这一范畴为逻辑起点对额济纳汉简的自然美进行探析,是书法审美研究中的应有之举,也是对额济纳汉简书法美学价值的进一步丰富。

    2025年04期 v.47;No.189 82-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创—变”实践研究——以“青绿山水”画为例

    巫伟宁;

    本研究以“青绿山水”画为例,基于非正式教育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美育中的“传—创—变”实践路径。研究响应国家美育政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化要求,针对科技时代人文素养教育的挑战,阐释美术馆作为非正式教育场域的独特价值。通过“馆校合作”模式,构建“文化解码—空间重构—当代转译”三阶段实践模型:以“青绿山水”画的符号解读与技法临摹实现文化基因的传承(传),通过“展览+研学+课堂+实践”跨媒介教学场域创新推动创意实践(创),借助材料、主题与学科融合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变)。研究发现,该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生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创新性地将非正式教育理论与文化资本积累机制相结合,为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理论框架。

    2025年04期 v.47;No.189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社会

  • 政府引导基金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胡实;郝强;

    政府引导基金作为连接政府政策意图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在新时代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中承担着日益关键的使命。本研究立足于市场失灵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理论基础,运用2015—2023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探讨了政府引导基金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证效应。研究揭示,政府引导基金通过资本供给、信号传递与产业集聚三重效应机制协同发力,对区域创新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资本供给效应占总效应的27.6%,信号传递效应占20.4%,产业集聚效应占11.2%。同时,这一促进效应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的效应强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且政府引导基金规模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最优投资规模约为当地GDP的1.8%。本研究为深化政府引导基金理论认知、优化区域创新发展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2025年04期 v.47;No.189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化赋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探究

    王海娟;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赋能成为提升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数字化赋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包括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驱动专业数字化转型,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有效支撑人才培养方式变革,聚焦大多数课程纳入数字化内容或者以数字化为背景,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应对数字时代公共治理的新需求。

    2025年04期 v.47;No.189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困境剖析与路径探寻——以内蒙古S村田野调查为例

    罗宇;王红艳;

    在数字技术加速普及与人口老龄化深度交织的双重挑战下,农村老年人数字融入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对内蒙古鄂尔多斯S村11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为期20个月的田野调查,系统剖析其智能手机使用现状及深层困境。研究发现,S村老年人虽广泛使用智能手机,但整体使用中普遍面临技术适配、身体机能、认知情感三重结构性困境。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构建“双轨联动”数字适老化路径,一方面强化家庭反哺、邻里互助等非正式网络支持,另一方面优化政府政策保障、社区服务、企业适老化设计等正式支持体系,实现协同增效。本研究突破既有技术决定论研究视角,拓展了社会支持理论在老年群体数字融入领域的应用边界,为乡村振兴的数字包容性发展及农村地区数字化转型与适老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2025年04期 v.47;No.189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闽南民居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析

    李敏勇;周蔚;周鲁峰;

    文章探讨了闽南文化对民居设计的影响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保护策略。闽南民居在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动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特征。传统民居布局“三间张”和“五间张”体现了功能性与家族文化的结合,而装饰艺术则融合了吉祥寓意与地方美学。在现代设计中,传统元素与当代需求的融合体现了创新与传承的平衡。尽管面临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传统民居通过空间再生和技术创新,得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同时保持文化特色,而保护与传承工作应重视文化“活化”与环境整治,以实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47;No.189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源流·成失·同殊——评《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

    张叶群;王俊;

    <正>尽经济学之精微,致现代化之广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融摄中国式现代化意涵论域和实际践履之中,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脉研究的关攸处。由尹俊教授所著的《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不仅从精神内核上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影响巨大的一次伟大实践,而且从外在形式上阐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中外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得失成败总结探究后得出的适应中国当前国情的社会理论,理应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理论指南。1.理论建构兼容并蓄,本质揭示经济学之源与流。通过对经济学的源与流之辨,中国特色经济学将理论起点、创新特征和发展趋势浓墨重彩地诠释出来。昭显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附于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经济学的伦理、经济运行体制、经济学家的历史、理论和统计的三大法宝。为了印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重要性,该书先强调了资源配置和现代化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二元因子介于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进而论及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包括基本假定(为谁服务),基本问题(实现人、目标、体制三者的统归合一),基本方法(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2025年04期 v.47;No.18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