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质探析

    高春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它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着眼“两个大局”,强调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谋划管党治党问题,彰显了恢宏的理论视野;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在把握文化资源、治党经验、历史大势的内在关联中解决管党治党问题,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意识;精准“把脉治病”,注重以时代的眼光分析时代的问题,在诸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中解决党自身面临的问题,凸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突出“辩证分析”,善于在处理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等重大关系中推进管党治党问题,呈现出辩证的思维品质。这一重要思想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就,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2025年05期 v.47;No.19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北疆文化研究

  • 论匈奴对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历史贡献

    刘俊;

    匈奴将“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实现了中国北方第一次统一,为欧亚草原东麓交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其构建的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推动蒙古高原由自然交通时代转向系统化构建阶段,成为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匈奴贸易范围和对象遍布欧亚草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匈奴西迁与张骞通西域确立的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上呈现出空间上的相邻关系、时间上的继承关系,进一步拓展了丝绸之路和欧亚交通大道。匈奴为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民族交流和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025年05期 v.47;No.190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俺答的土谢图彻辰汗称号研究

    大晶;

    土谢图彻辰汗称号对明代蒙古中后期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俺答受封此汗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等问题做出系统的阐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明代蒙古历史上,强臣们利用元朝官吏制度把持大权。吉囊作为元朝晋王的延续,其权威强势,威胁汗权。在此背景下,卜赤汗册封俺答为土谢图彻辰汗应视为削弱吉囊权力的举措。其主要影响是吉囊的权力弱化,土谢图彻辰汗称号逐渐成为土默特万户权力继承的象征,元朝政治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弱化。事实上,土谢图彻辰汗号也改变了明代蒙古地区的政治制度,因此关于此汗号的研究对阐明明代北疆历史文化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5年05期 v.47;No.19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文体旅融合赋能内蒙古那达慕高质量发展研究

    朱亚成;

    近年来,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文体旅融合赋能内蒙古那达慕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内蒙古那达慕文旅品牌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研究认为,文体旅融合赋能内蒙古那达慕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强化民族认同、提升旅游品质、增强文化输出、助力区域发展等方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文化传承创新遇阻、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品牌市场认知有限、设施服务体验欠佳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本文提出深化文体旅融合,创新文化传承路径;强化文体旅联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拓宽文体旅宣传,提升品牌市场认知;优化文体旅设施,改善服务体验品质等推进策略。

    2025年05期 v.47;No.19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非遗”传统舞蹈安代舞性别研究

    杨秀明;

    安代被解释为“抬起头来”,与历史上萨满利用歌舞为不孕或患有相思病的女性治病有关。旧安代中的女性形象是病态的,被动等待萨满的拯救,而新安代中的女性形象是健康的、主动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令她们能够在婚恋、生育上自主决定自己的身体,真正“抬起头来”。基于原始巫术与萨满教中的性别文化,结合库伦旗的社会变迁对传统安代与新安代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参与进行分析,有助于对“非遗”舞蹈研究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进行创新性阐释,构建真实、丰满的“非遗”中国学术话语。

    2025年05期 v.47;No.190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教育研究

  • 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共青团干部危机管理能力评价研究

    任超;

    本研究立足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发展需求,创新性地将CIPP模型与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有机结合,构建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共青团干部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与政策分析提取初始指标,借助德尔菲法凝聚专家共识,并运用AHP法对多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与一致性检验,最终形成包含“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四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的三级评价结构体系。研究结果显示,该体系在结构逻辑、内容覆盖与操作性方面具有良好表现,能够有效评估高校共青团干部突发事件应对综合能力。研究建议将该评价体系融入团干部遴选、培训和考核机制,为高校危机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工具与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47;No.190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青年自我认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GSS2021年调查数据分析

    黄贤君;张艳;

    文章基于CGSS(2021)社会调查数据,引入自我认知因素,探讨其对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认知对青年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通过控制变量分析得出性别、家庭收入水平、社会公平感、身心健康状况等对青年主观幸福感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因而,为增强青年主观幸福感,应该关注青年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注重男性青年及其他社会青年等群体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

    2025年05期 v.47;No.190 39-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钱俊霖;余思新;毛璐瑶;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动能,其在重构教育主客体关系、重塑教育内容形态、重造教育环境生态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本文立足技术赋能教育的本质特征,系统剖析智能交互、动态生成、协同运算等技术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展的融合机制,揭示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未来路向以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师生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改善教学内容生成机制等策略,以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育人领域的规范应用,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求、培育“善用技术而不役于技术”的时代新人提供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47;No.190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数据库支持下的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创新

    陈力;

    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聚焦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创新问题,探索构建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撑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意义重大。文章分析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新变化与新趋势,阐述数据库支持下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模式的逻辑机理,构建基础数据支撑、智能匹配服务、精准指导实施、质量评估优化的应用场景体系,提出技术支撑、制度保障、协同推进、能力提升的实施路径,以期破解就业信息不对称、供需匹配低效、服务同质化等问题,实现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2025年05期 v.47;No.190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程与教学

  • 对话式教学:提升师范教育中教学案例分析有效性的必要途径

    张钧;常雪纯;

    在高校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硕士培养大力倡导案例教学的背景下,当前师范教育中教学案例分析虽在内涵认识和案例库建设上取得进展,但在案例教学具体操作方面的研究仍存不足。将对话式教学纳入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构建指向案例多元理解的对话式分析范式在当前十分必要。案例分析主体方面,应从单一的高校专任教师主导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多元对话调动各方能动性,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案例分析目标应从执行既定结论转向创生问题解决方案,以系统问题为驱动,突破传统逆向分析范式,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案例分析方式应从封闭走向开放,围绕典型教学事件展开对话,基于场域和情境产生多元理解。

    2025年05期 v.47;No.190 59-6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程紫溦;郑娟;

    本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对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本文评估了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创项目质量保证机制的运行现状,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考评指标设立不健全、动态监管措施不完善、项目成果转化程度低,校企合作协作难度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机制政策、师资引导、课程建设、专业实践以及服务模式等角度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或可为相关高校制定更为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47;No.190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园艺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分析——基于2014—2023年万方文献数据库

    刘春;李锦锦;王继源;

    为了明晰国内近十年来园艺专业教学改革进程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对2014—2023年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相关文献数量进行了统计,并运用万方选题软件分析了贴近园艺专业教学改革主题相关研究论文的内容。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国内园艺教学改革始终保持热度的有实践教学,近年开始新兴的研究热点有新农科、创新能力、园艺学科、课程改革、高职园艺专业等领域,其相关研究主题涵盖课程教学改革、乡村振兴、培养质量等内容。本文运用了数据挖掘和知识图谱技术分析了近十年国内园艺学科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旨在为国内农林高校师生学习研究园艺专业教学改革指明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学术科研决策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47;No.19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三段递进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黄骁力;江岭;李伟涛;位宏;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内容与专业前沿脱钩,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应用脱离等现象,构建了“基础性-进阶性-综合性”的“三段递进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结果显示,课程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及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05期 v.47;No.19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四维联动式高校啦啦操教学模式研究

    常瑞英;高小丽;

    啦啦操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基于“学教互融、训赛一体、教研协同、创新驱动”的核心理念,以及内部联动、外部支撑和反馈调节三大运行机制,构建“以学促教、以训促赛、以赛促教、以研促创”的四维联动教学模式。在实施路径上,本文提出强化主体意识,深化以学促教的互动教学机制;注重系统培养,完善以训促赛的递进训练路径;把握竞赛导向,健全以赛促教的质量提升体系;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以研促创的发展推进模式等措施,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2025年05期 v.47;No.190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文学·语言

  • 雅俗视角下晚清文学之语言与文体的变革

    高慧霞;

    雅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且极具张力的批评范畴。本文立足于文学之维的雅俗,在对其给予定位的基础上审视晚清文学的变革。晚清文学的雅俗嬗变呈现出独特的辩证逻辑:语言层面表现为形式之“俗”与内核之“雅”的复杂共生,文体层面则体现为传统雅俗秩序的现代性重构。从雅俗视角考察晚清文学之语言与文体的变革,目的是揭示晚清文学观念革新背后的文化机制,把握雅俗审美范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从而为理解近代中国文学格局的演变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2025年05期 v.47;No.190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清代西域诗的“苦八站”书写

    李世忠;陈旭琴;

    清代文人在任职或谪戍新疆过程中写下了大量记录道路行旅生活的诗篇,其中书写安西至哈密这段沙漠戈壁路段“苦八站”的诗歌尤引人瞩目。从内容层面看,这些写“苦八站”行旅生活的诗主要记述了该路段饮水与食物的极度匮乏,住宿店舍的逼仄简陋,以及行旅环境的荒寂与道路难行等。从中国古代行旅诗发展角度看,“苦八站”题材诗歌推进了行旅诗从借题发挥到真正记录道路行旅生活的转变;从古代西域诗发展历程看,“苦八站”诗也反映着西域诗从边塞征战书写向边疆生活书写的转变,故其文学、文化价值及反映民族融合的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2025年05期 v.47;No.190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匠艺乡土”的历史张力:论《匠者》的技术伦理与记忆重构

    康馨;

    长篇小说《匠者》塑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杏村”的匠人群像。杏村地处农牧交界地带,游民气质浓厚,其村史成为内蒙古中部几个世纪以来移民拓荒史的缩影。作者以怀旧情绪回溯乡村匠人的生活史,在时代变迁中讨论了技术伦理的情感范畴与知识维度。借由一位出身于城市书香门第的女性,小说把劳动身体之“人民美学”与旗袍审美之“小资趣味”并置,重构了被革命叙事遮蔽的历史潜流,打捞出一个鲜活的感性生命。在令人怅惘而又充满诗意的叙述基调中,作品为手艺时代过渡到机器时代的文化记忆保留了一份具有民俗特色的乡土样本。

    2025年05期 v.47;No.190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哈尔古特语言神经生物学理论述评

    楚行军;

    荷兰神经语言学家哈尔古特是首届赵元任语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在批判语言神经处理WLG传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神经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新进展,于本世纪初提出一种新型语言神经生物学理论——MUC模型。这个理论模型在认同认知神经处理连接主义观点的同时,将语言处理的脑功能区划分为存储、整合和控制三个模块,创新性地将布洛卡区、韦尼卡区、弓状束和角回及与其相邻的语言功能相关大脑皮层区域和相关神经连接纤维在认知功能层面联系起来。通过术语的映射和转换,一方面消除了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之类来描述大脑语言功能区在实证研究层面已逐渐难以准确区分开来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为探讨语言和人脑关系很多基础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平面,多维度地为语言神经机制研究发展的深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其在如何更准确地刻画语言和人脑的界面等细节问题上还面临很多挑战。

    2025年05期 v.47;No.190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经济·社会

  • 数字技术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遵循、现实困境与实践向度

    李兆进;罗炳楠;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是实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与关键举措。本研究从数字技术赋能的视角出发,在深刻分析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逻辑遵循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数字技术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实践向度。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其深厚的逻辑遵循,其理论逻辑是国家政策导向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现实逻辑是经济持续发展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了客观条件,其立场逻辑是新时代群众对全民健身提出了数字化的发展需求。在数字技术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现实困境,包括政策制度不完善、技术普及程度不均匀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等。基于此,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减小供需差距、培养数字人才和多元主体协同的实践向度。

    2025年05期 v.47;No.190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伦理学理论体系——评袁智忠教授新著《电影伦理学》

    蒋峰;

    <正>当人们津津有味地欣赏完一部电影后,最常讨论的话题莫过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种试图厘清“好”与“坏”的朴素认识,其实就涉及了电影伦理学的相关研究话题。诚然,电影伦理不是简单的评判事物的好与坏,而是涉及更丰富的伦理辨识、道德商榷以及价值厘定。袁智忠教授的《电影伦理学》(北京燕山出版社,2023年版)正是这样一部系统探讨电影中伦理道德现象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以“电影伦理”为核心命题,在绪论部分梳理了电影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并对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入阐释。随后,作者从电影生产伦理、叙事伦理、传播伦理、接受伦理以及批评伦理等维度,全面剖析了电影从创作到接受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最后,结合电影的审美与教育功能,进一步揭示了其在伦理教育层面的价值意涵。

    2025年05期 v.47;No.19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